打假還需靠農民
2019-01-03 已有195人瀏覽
近年來,潛力巨大的農村消費已逐漸成為各大電商巨頭們爭搶的新市場。而脈劫、康帥傅、金尤魚、八個核桃等五花八門的假冒偽劣產品,也在利用電商的虛擬性趁勢而入,從而使農村成為低劣次產品的重災區。為了整治低劣次產品的重災區,人們都把期待的眼光投向了真李逵。而一些真李逵則紛紛揮動板斧出馬,不遺余力地開展了打假李。如去年4月底多名網友報料,他們在搜索德邦物流時,遇到了排名靠前的山寨物流公司。百度方面回應,是“山寨德邦偽造了一份德邦品牌公司的品牌授權書,而百度沒有能夠識別出其真偽。”真德邦也回應稱,每年處理的打假案達2000多例。
但是,這些打假案例卻并未能湊效。其主要是因為真假李逵之間并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,真李的物美價高,比較適合城市消費;假李的價廉物次,只適合農村消費,彼此之間不存在市場競爭。只要農村的假冒偽劣產品不流入城市來銷售,城市里的真李們是不會跑到農村去打假李的。
那么,農村要靠誰去打假呢?筆者認為只能靠農民。因為,農民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主要消費者,也就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主要受害者。而受害者與受益者在利害關系上又是根本對立的。這就會驅使廣大農民堅決打假,將假冒偽劣產品趕出農村消費市場。
不過,現在農村的消費水平還不夠高,與假冒偽劣產品之間的矛盾也不夠尖銳,有時甚至還可以相互共容。其主要表現在農民對產品質量要求還不高,只要吃不死人就不算假貨,能用就不必退貨。而且,假冒偽劣產品價格低廉,農民的購買力不高,也能夠接受這種假貨。所以,我們激發農民起來打假,就必須努力從三個方面來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:
一要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力,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收入,提高農民的購買力,為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奠定物質基礎。二要深化改革農村收入分配結構,在保證生產積累的前提下積極擴大消費,使農民的消費水平得以穩步提高。三要轉變農民消費觀念,從重產品數量向重產品質量轉變,讓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失去立足之地。
- 上一篇:銷售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家紡產品
- 下一篇:小超市的食品安全同樣不容忽視